信号

关于信号相关知识的深入探究。

傅里叶变换

1. 为什么傅里叶变换能做时域 ⇄ 频域转换?

因为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或者说事实):

任意一个信号(只要满足一些条件)都可以看作是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叠加

傅里叶变换就是一个投影运算

  • 把信号投影到一系列正弦/余弦(或复指数)“基底”上
  • 得到的投影系数就是各个频率成分的强度和相位

它本质上和“分解向量到基底”是一个道理,只不过:

  • 向量分解用的基是
  • 信号分解用的基是

2.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时域信号:

单位是秒,采样率够高。它就是一个纯 3 Hz 的正弦波。


步骤 1 — 定义频率基底

我们假设信号可能包含从 0 Hz 到 10 Hz 的成分,每个成分都是:

(复指数等价于正弦+余弦)。


步骤 2 — 投影到每个频率

傅里叶变换公式:

我们把 相乘后积分,这个积分结果就是在频率 上的权重


步骤 3 — 得到频谱

  • Hz:
    和基底 完全同频同相,积分会得到一个很大的值(最大投影)。
  • Hz:
    积分会出现大量正负抵消(因为波峰波谷不对齐),结果接近 0。

所以我们会得到:

这就是频域信号——它告诉你:
“这个信号里只含有 3 Hz 的成分,幅度是多少,初相是多少。”


3. 背后的数学本质

傅里叶变换的本质是:

  • 基底函数正交性:不同频率的正弦/余弦是正交的(积分内积为 0)。
  • 变换就是内积/投影:用积分计算信号在每个基底方向的投影系数。
  • 频域只是这些投影系数的集合。

类比:

  • 时域: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 频域:描述信号由哪些“频率基底”组成,每个成分的大小与相位。

4. 蕴含的深层意义

  • 时域是局部特征,频域是全局特征
    一个正弦波在时域可能看起来只是震动,但在频域它是一个点。
  • 能量守恒(帕塞瓦尔定理):时域信号能量 = 频域信号能量。
  • 线性变换:傅里叶变换是一个线性算子,叠加原理成立。
  • 基底变换:其实就是从“时间基底”切换到“频率基底”。

5. 傅里叶变换的示例

1

这里的三行展示了同一信号在三种视角下的表现:

  1. 平滑正弦波(10 Hz)

    • 频谱:在 10 Hz 出现一个尖峰 → 窄带信号。
    • 声谱图:始终只在 10 Hz 附近有能量,随时间保持不变。
  2. 稍复杂波形(10 Hz + 50 Hz)

    • 频谱:两个明显的尖峰 → 带宽比单频正弦更宽。
    • 声谱图:两个水平亮线(10 Hz 和 50 Hz),全程存在。
  3. 脉冲

    • 频谱:几乎全频都有能量 → 宽带信号。
    • 声谱图:只有脉冲时刻出现全频亮起,之后消失。

这直观体现了带宽和时域变化的关系:变化越快(突变越强),频域分布越宽;变化越慢,频域越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