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

渡边淳一的《钝感力》读书笔记与思考。

随笔

读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现代社会,钝感并非是件坏事,相反,它是一种良好的防御工具,尤其是面对人生挫折时能够让你快速恢复,重整旗鼓。

适当斥责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培养钝感力。相反,出身良好在爱中长大,自尊心较强往往钝感力欠缺。

钝感,也是一种抗压能力啊。

“有益的钝感力,可以避免增加自主神经不必要的负担”?

“睡眠良好,也是一种真正的才能” 我觉得完全可以把“也”去掉。

“这是需要的就是,即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女性拒绝,也绝不灰心丧气的精神。即使进展的不顺利,也能忍受且继续追求,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男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相反,被女方拒绝一次就感到深受伤害,这种敏感、脆弱的精神状态是追求不到女性这种坚韧而顽强的生物的。”

男人首先需要拥有钝感肠胃,展现良好食欲有助于获得青睐?

“总是让对方优先并不能保证两个人的关系一定能够顺利发展。”

感想

一本短小精悍的小书,很快就读完了,很不满意。

基本上全书都在讲解钝感力是什么,有多重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形式,虽然结合了一些作者生活中的例子使得阅读体验较为有趣,但说实话我并没有学到什么我想学的。比如说如何培养钝感力。整本书就像“钝感力说明书”一样。

解决方案

接下来是喜闻乐见的ds闲聊环节,研究如何培养钝感力

提升钝感力(即心理韧性或情绪钝感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对负面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少过度敏感带来的内耗。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结合心理学和日常实践,帮助你逐步增强钝感力:


1. 情绪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观察”

  • 练习“暂停反应”:当遇到批评、压力或负面事件时,刻意暂停几秒再回应。比如深呼吸3次,用物理时间阻断情绪冲动,给自己冷静思考的空间。
  • 记录情绪日记:每天记录触发情绪波动的事件,分析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例如:“同事没回复消息→我认为被针对→实际可能只是对方太忙”。逐渐区分“事实”和“想象”。
  • 降低情绪敏感度:通过冥想、正念练习(如观察呼吸、感受身体)训练对情绪的觉察而不沉溺,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

2. 认知调整:重构看待问题的视角

  •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将精力聚焦在能改变的事情上(如自己的行动、态度),而非纠结于他人评价或结果。例如:“老板是否满意我无法控制,但我可以优化工作细节。”
  • 建立“中性思维”: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判断。遇到挫折时,用“这件事没做好,但下次可以改进”替代“我彻底失败了”。
  • 练习“心理脱钩”:当他人评价让你不适时,问自己:“对方的话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对我真正重要?”逐渐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减少依赖外界反馈。

3. 自我接纳:减少完美主义内耗

  • 允许自己“不敏感”:承认敏感是双刃剑,钝感力并非冷漠,而是选择性地保护心理能量。例如,对无关紧要的琐事(如陌生人眼神、网络评论)主动选择忽略。
  • 设定“心理边界”:明确哪些人或事值得投入情绪。例如,亲密关系的意见需重视,但泛泛之交的随意评价可过滤。
  • 培养“课题分离”思维(阿德勒心理学):分清楚“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例如:“别人如何评价我是他们的自由,但我无需为此负责。”

4. 行为训练:通过行动强化心理韧性

  • 渐进式暴露练习:主动接触轻度压力场景(如公开发言、被拒绝),逐步适应不适感。例如,每周尝试一次“被拒绝训练”(如向陌生人提出小请求),降低对否定的恐惧。
  • 身体调节法:通过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提升对情绪的耐受力;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生理疲惫加剧敏感。
  • 建立“钝感仪式”:设计一个动作或口诀(如摸一下口袋、默念“问题不大”),在情绪波动时触发冷静状态,形成条件反射。

5. 长期视角:培养“时间感”与“目标感”

  • 用“10年法则”看待当下:问自己:“10年后,这件事还重要吗?”多数短期困扰会被时间稀释。
  • 明确个人核心目标:将注意力锚定在长期目标上(如职业发展、健康生活),减少被琐事干扰的动力。例如,专注于“完成项目”而非“同事是否喜欢我”。
  • 练习感恩日记:每天记录3件值得感激的小事,训练大脑关注积极信息,减少对负面细节的过度放大。

关键提醒

钝感力≠麻木或逃避,而是“选择性迟钝”——对外界保持适度敏感,但不过度消耗心理资源。就像给心灵穿上一层透气盔甲:保护内核稳定,同时不隔绝真实世界的温度。从微小习惯开始,逐步让钝感力成为你的“心理免疫力”。

总结

ds生成的回答几乎满分,里面几乎包含了我所知道的所有方法。绝大多数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做,你只是没有勇气离开自己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