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社会信息洪流相关的一些思考。
早上一起来,刷刷知乎,看到了量子位昨晚发的一篇介绍新研究的文章。
The Unbearable Slowness of Being: Why do we live at 10 bits/s?
关于神经认知科学领域,主旨思想是人类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差极大。
“人类信息处理速度仅为每秒10bit,而我们的感官系统却能以每秒10亿bit的速率收集数据。”
我略读了下论文(ds辅助),暂且不谈该文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认可度,尽管我对该结论的具体数值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而言我们的信息接受量确实比处理量大的多。
其实前段时间就有相关的思考,缘由是时常觉得摄入信息量过多而无法充分处理,有一种沉溺于信息洪流中的无力感。单就理论而言,由于人类大脑的结构限制,绝大部分人无法并行处理信息,最多做到并发处理,而且效率堪忧,这意味着哪怕不处于现代社会,对于一个原始人而言,他处理感知到的信息都是困难的。但显然原始人并没有这样的烦恼,我猜想这同样要归功于大脑,对无效信息或者说噪声进行了压缩/过滤等可能的处理。
当然对于神经生物认知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非我想要探讨的重点(我也没有研究的能力)。思考的重点在于如何采取主动的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不断膨胀的信息洪流。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大脑必然也在不断进化,换言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当然目前只是猜想)。但很明显这种变化是远远跟不上新信息产生与被感知的速度,尤其是无效信息的大量繁殖。
在开始以下思考之前,先叠个甲,以下内容均属于个人猜想,未完全经学术验证,仅作为思考历程展示而非学术研究/结论。
对于大脑/神经系统而言,以我浅薄的知识可以知道,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存在的记忆本质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永久/一定时间的不同联结,这些联结的形成与消失都是动态的过程,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或者削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当你接受了大量非强相关的信息输入,会导致这个系统的联结变得复杂而混乱,换言之噪声影响过大。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你在不断随机浏览各种网站/平台,尽管看到的可能是推送机制的符合你口味的内容,但是其大量的无效关联性弱的信息会极大影响你对信息的处理。从某种角度理解,你无法提取过多的特征甚至无法提取特征,对信息的压缩少的可怜,那么这些信息尽管数据量很大,但是摄入对你而言反而有害无利。
所以解决方法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就是主动。主动选择信息,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明确你想要知道什么,然后在搜索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联结,而不是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随机游走。排除掉物理世界可能出现的随机性,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虚拟世界的信息摄入,你想要什么就感知什么。尽管这样很违背人类的本性,比如短视频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夺取你的注意力,这一套机制是很难以克服的。
其实我相信这一领域绝对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我并没有去查阅,也许之后了解更多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会进行补充,以上仅作为不成熟的个人思考记录。
题外话,作者的学术背景也很有意思,交大食品工程的本科,cornell生物工程的学士,cambridge教育与心理学硕士,caltech的Neurobiology博士。
补:
忽然想到,随机游走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说这篇论文就是我刷知乎偶然看到的,如果没有它,或许我就不会写下这篇文章。这又有点类似强化学习的探索与利用的关系了,总之是看个人的tradeoff吧。当你burnout时就少点随机,少点信息摄入,多多思考去主动强化已有的知识联结。当你想要探索新知识的时候/想要打破现有的知识壁垒时就多点随机游走,去探索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