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以此文,记录近来一周的心境。
其实应该在上周日也就是3.23下午作出决定的那个时候开始记录,暂且不管。这一周多的时间,自认为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起因是3.23那个下午,在听完优秀学长学姐们的分享后,顿觉压力山大,焦虑不已,独一人漫步至思源湖畔,细细想来开学五六周的光景。前两周踌躇满志,只觉醒悟太晚,开始宏观规划,疯狂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开始博客创作,开始准备托福,开始规划未来升学道路。三四周加上科研任务,四方压力下顿觉劳累,身体频频预警,濒死感出现两回,似乎自我push过头。当即转变方略,每日不再给自己安排过量的任务,而是专注于三件最重要的事,然此法未实行三天便暴毙不了了之。直至当时,心理压力过大,失眠缠身,终日浸于若隐若无的焦虑与忧郁当中。
当事时,已是焦虑到了极点,也曾于三五好友交流,只觉无力。焦虑是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通病,唯有与自己真正和解方能达到自洽,但这于我而言是件大难事。这段时日读存在主义哲学读尼采,发掘出的“自我克服”必然是我内心的底色,我必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只能在望不到尽头的高山之上如那西西弗斯一般苦行。“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只是这又多少真是我的自由意志呢?个体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而我的这些所思所想中,我的理想抱负中又有多少是源于时代的塑造,时代的异化?我陷入迷茫与沉思。
先前的存在体验主义的哲学本身还不够自洽,充其量也只能作为缓兵之计。换言之我还是没有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绩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代中国人的底色,如果一生都在这一套框架中浮沉想来也是可悲至极。但是如破局?个人力量太过渺小,何况我也不能真正掌控个人命运,那便只能在这套话语体系下碌碌一生吗???
按照自创的存在体验主义的路子,人生本无意义,你的意义需要自己去赋予,在于人生路上的各种体验。那么我为什么要一直这般为难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时时刻刻地push自己?想到这里,心中突兀冒出那句话“真正的平庸是你在内心放弃了追求卓越的那个时刻”。我深以为然,这时候又不免掣肘。我还是无法与自己和解啊,这就是我始终纠结所在,也许也是我焦虑最大的来源,是我终其一生也许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来自于我的内心本身。
还是想的太多啊,这么大的思想包袱压在心头,不焦虑抑郁就来鬼了。所以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给生活做做减法。当时我便定下,清明节前换种生活方式,也不再push自己了,每天爱干嘛干嘛,交完基本的作业,想读哲学,想追剧想干嘛干嘛去吧,别再纠结于这些一时半会想不通的事情,就当给自己放个小假,也算是一种体验吧。
以上便是这段生活方式开始的由头,那么这一周多我有什么感想呢。
先来说说这十多天干了什么吧,除了完成学业必要的作业,追了两部剧,《重启人生》和《大明王朝1566》,每天平均娱乐时间4h,也没管科研与托福备考了,未来的规划则是恰好在知乎/水源上看到了就看看,也不去过度调查准备了。
看上去很摆,但实际上我发现,按照ddl的进度完成每日的学业其实已经挺不容易了,或者说很耗费精力了。基本每天都有ddl要赶,一周三五门课都有作业,已是应接不暇,每天还有大量的知识摄入,只能说我想多学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欸。。。
心态上更加平和了,很负责任地说这一周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情绪,感受到久违的轻松甚至有时还会愉悦,但仍旧比较淡然,也不存在什么特别强烈的欲望。这样的状况倒是符合我的预期,也正是我希望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想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清明后又该何去何从?学业只会越来越紧张,科研托福也迫在眉睫,这种生活方式能不能持续?如何持续?我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这都是我仍需好好思考的问题。但总之现在还很年轻,多去尝试,多去试错总是好的。